成医首页|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要点摘编

2021-07-01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要点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对巴蜀大地饱含深情、对四川人民十分牵挂、对四川发展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川视察指导,发表重要讲话,并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现从10个方面,梳理摘编了162条重要指示精神要点,今天我摘要了一部分指示精神与大家一起学习。

关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川同全国一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新的成绩,特别是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四川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四川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经过这些年艰苦努力,四川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创新力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

四川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做好四川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意义重大。是西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是最大省情,发展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很大。

四川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彩,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早在西汉时期,四川的富庶程度就可同江南媲美,故有“扬州一、益州二”之说。四川也是一块红色土地,红军长征在四川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关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体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四川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开创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第一要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大判断。简而言之,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我在2013年来川时对你们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这样的考虑。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

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加强不同区域发展联系和融合,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近些年四川金融发展比较活跃,要积极防范化解经济特别是金融等领域风险,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加快形成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的发展局面,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

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仍然是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必须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培育和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上来。

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努力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和经营业态。

注重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努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既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又抓住机遇优化经济结构。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四川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建立健全区域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发展优势,科学规划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强和深化不同区域的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发展融合。

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因地制宜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

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统筹”,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防止“土地城镇化”蔓延和“摊大饼”式扩张。

关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本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四川科教资源丰富,要用好这些资源和平台,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四川承担国家改革试点的任务不少,包括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设绵阳科技城,等等,各项改革任务都要精心组织好、实施好。要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改革落到实处。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大改革。要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创新创造,关键要素是科研、人才、机制。抓创新创造,要紧紧盯住关键要素,既逐一从单方面努力,又加强整合,使各种要素共同发力、相得益彰。

在科研上,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目标、战略、短板选准课题,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人才上,要贯通发现、培养、使用、激励各个环节,既重技术人才又重管理人才,既重急需人才又重储备人才,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操作、敢突破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机制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向一切制约创新创造的顽瘴痼疾开刀,形成更具激励性的制度环境。

四川人才资源丰富,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较多,创新创造有良好条件。这几年,中央赋予四川一些重大任务,包括安排四川作为以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区。这是希望你们借助自身优势和条件,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够掌握主动。

四川科技资源丰富,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关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政治保证

着力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为中国这艘承载着13亿多人的巨轮前行立起了新航标。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全党全国全社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过硬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要参悟透、领会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多思多想、切磋琢磨,努力掌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精髓要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能把“好经”念歪了,更不能南辕北辙。要在学懂的基础上弄通,就是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深化认识理解,更好把握党的十九大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要多调研、摸实情。要提倡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领导干部要亲自开展调查研究,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自察看、亲身体验,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搞清楚。调查研究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带着问题,具体深入。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要看看同党中央精神还有多大差距,在哪些工作上要加劲用力,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好。

要盯住抓、抓到底。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列出清单、细化题目、制定工作方案,排出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分清轻重缓急,一锤接着一锤敲,让政策举措落地“变现”。主要领导要盯住抓、抓到底,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要注重起用真抓实干的干部,不要用光说不练的干部。

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必须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领会党章的新发展新要求,维护党章权威。

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按党的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敢于同党内一切错误言行作斗争,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

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汲取周永康在四川培植私人势力、搞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深刻教训,彻底肃清其恶劣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提高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领导干部要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性锻炼、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做到观察分析形势要把握政治因素,筹划推动工作要落实政治要求,处理解决问题要防范政治风险。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的苗头性问题,要发现早、行动快,及时消除隐患。

政治生态如何,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周永康担任四川省委书记时间并不长,却把四川搞得乌烟瘴气,离开了还长期插手四川事务,对四川政治生态的破坏是严重的。南充一个党代会贿选案,几百名干部卷进去,也说明那里的政治生态出了问题。正是发生了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全面从严治党。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领导有力、科学有序、落实到位。

要结合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树立好作风、展示好形象。

实现我们的各项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希望四川的同志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培养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注重基层、注重实践、注重民意、注重实绩贯穿和体现到各个方面,鼓励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基层生产一线、条件艰苦地方特别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优化领导班子配备结构,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干部作用,把思想过硬、能力突出、敢于担当、勇于做事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来,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

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的重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在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同时,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激励广大党员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奋斗。

从很大程度上说,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必须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会有所好转,松一松就可能反弹。

希望四川的同志以不做则已、做则必成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毫不松懈抓下去,坚持克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党的优良作风在党员干部中形成风尚、成为自觉。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最大限度防止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使制度成为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保护伞”、远离腐化堕落的“防火墙”。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四川通过查处一系列案件和肃清周永康的恶劣影响,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要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深化这方面工作。要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准则》《条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关闭